调查解答
首页 > 调查信息 > 调查解答

深圳商务调查公司:被竞业限制困住的员工们, 竞业限制是否合理合法?

2025-04-17
阅读量:215+
作者:叁铭深圳市侦探调查公司

直到现在,李浩(化名)仍然会梦到这样的场景:法官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,要求她赔偿前公司20余万元的竞业违约金。


而在大洋彼岸,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在4月23日刚刚宣布全面禁止所有员工(包括高级管理人员)签署新的竞业限制协议。FTC估计,通过禁止竞业,每年将新增超过8500家新企业,平均每位工人每年的收入有望增加524美元。预计在未来的10年里,每年将平均增加17,000至29,000项新专利。


竞业协议,是指公司通过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,禁止离职员工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,加入与原公司有业务竞争的公司,包括员工自行创建的与原公司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。目的旨在保护商业机密,维护企业商业利益。


这项起源于英国,发扬于美国,并随着硅谷公司的影响力蔓延到全球的行业限制规定,近年来在国内风波四起。自 2008 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确立了“竞业限制”以来,相关法律制度已运行了近20年。


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,在目前可查询到的判决中,国内竞业限制纠纷在2011年仅2例,2016年为132例,2021年上升至249例。


对内,竞业渗透的层级越来越多:从高层到基层,甚至到实习生;对外,竞业辐射的对象越来越广:从直接有限的竞争对手,到相关领域几乎所有公司。


搜狐科技与多位经历过竞业的应届生进行了对话。他们均是在进入社会第一段工作中就被公司发起竞业,他们的纠纷不涉及期权等“重资产”,却折射出了互联网企业与劳动者个体边界碰撞中的下沉趋势。


有人工作8个月后被公司索赔20余万元,有人通过换名字等手段成功规避了严苛的竞业。从入职签订竞业协议,到后续明确赔偿金额等多个环节,一环扣一环的“无法抗辩”,让作为劳动者个体的应届生承担了公司竞争的压力。


Copyright © 2024 叁铭深圳市侦探调查公司  www.shenzhench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 业务范围   网站地图   备案号:闽ICP备2024056393号-1